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倔强的约翰牛(1/2)

“太远了,我们的双发远程战斗机部队大部分已经部署到了西线,东面只有少量预备队。如果我们帮助英国人的话,即使我们放弃现有的全部计划,恐怕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调配。英国人第一天就损失了一小半飞机。再加上德国海军航空母舰的存在,英国人很难获得喘息的机会。如果我是英国人的话,那么在印度和伊朗的航线还未被切断之前,我会把飞机撤回本土或者向北撤离。英国驻印航空队根本没做好战斗准备,而且也都是2线联队。战斗力没有纸面那么高。”秦岳虽然没有支持彭毅的建议,但是却给了另外一个建议,如果英国人把剩余的航空力量撤往北面的话,那么就可以大大加强华夏的空中力量,而德国人的战略轰炸机也不可能斜穿半个伊朗来攻击华夏纵深的目标吧。

“就冲英国人的古板,我估计他们还会再拼一把。毕竟英国人已经把俾路支省当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主力部队抽不出来,我们可以从俄国人、伊朗部队中抽出一些兵力进行游击战,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吧。”彭毅的话语中充满了。”就这短短几句评语,直到2战前都是德国轰炸机群第二不愿意碰到的飞机,(最不愿意碰到的是华夏的海东青大队的飞机。)而这一次加挂了华夏提供的对空火箭弹后,蚊式飞机的威胁程度又上升了一个档次!

火狐战斗机中队如同一头愤怒的公牛一般冲向了为轰炸机编队护航的bf110战斗机,这种情况在以往的战斗中重来没发生过,按照以往的经验。英国人的喷火总会找己方空战能力最强的bf109交战,而飓风战斗机则会去找bf110的麻烦,而这一次。火狐中队和另外一个飓风中队则一起飞向了bf110机群,这个变化让德国人有些措手不及。

不过情急之下bf110也没有别的办法,在抛掉副油箱之后被迫和喷火打成一团,而补位上来的bf109战斗机则正好和高速冲来的蚊式飞机撞了个满怀。一架bf109战斗机慌忙的对着正面的一架喷火战斗喷出了火舌,1门mg151机关炮和两挺13mm机枪组成的脆弱火力对于这架喷火来说实在算不了什么。一方面是因为火力太弱,而另外一方面则是mg151-20机炮的中远距离弹道并不出色。这东西的炮弹长度比美帝的50机枪还短!弹道性能也就比ff厄利空机炮强一些。mg151的优点在于高射速、低重量和装药巨大的薄壳弹,但是可惜的是。现在德国人还没有大量列装薄壳弹。而正面应对面对装备了4门西斯潘诺机炮和4挺机枪的蚊式重型战斗机的话,那么情况一定是相当悲催的。

这个大意的新手只看到了一张铺天盖地的火网从对面那架蚊式战斗机的正面喷射而出,机首的4门20mm炮喷出的火焰足有2米多长!一瞬间双方直接不到300米的距离上充满了上百发各种口径的炮弹,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落入这张火网的物体都会被暴虐的弹雨撕成了碎片!面对英国人如同公牛一般的攻击,剩余的bf109战斗机纷纷躲闪试图依靠良好的机动性绕到对方后方去攻击。而英国人的蚊式战斗机并不关心这些苍蝇,他们把目标定在了前面的轰炸机身上!

“这些东西真难打!”德国战斗机飞行员有一次体会到了蚊式飞机的难缠,正面的火力完全可以用凶残来形容,当bf109战斗机绕到后面的时候,德国人发现在这个高度上自己的速度和蚊子比并没有什么优势,即使可以靠近到300米左右的距离上,但是对方只要能提前觉察的就可以轻易甩开,开火的时间极短!再加上bf109的20mm机关炮备弹量实在是可怜点,所以飞行员必须尽可能的节省弹药。但是即使这样,大部分飞行员发现,即使他们把全部的20mm炮弹全打光也未必能击落一架蚊子,而用13mm机枪的话则更不可能。

“我清楚的看见我的机枪子弹打在了对方发动机舱盖上,子弹和装甲碰撞溅射出一个个火星,但是对方依然像没事一般飞行。我们的火力太弱了!”一名德国飞行员大声咒骂道。

每架蚊式飞机可以搭载8发对空火箭。两个中队的蚊式轰炸机在极短的时间里发射了将近200发高速火箭弹,从斜向上方向射来的火箭弹如同一道火焰瀑布一般冲向了队形严整的德国机群,此时双方的直线距离不过700米左右,而双方相对水平速度超过了音速!也就是说不到2秒钟的时间,火箭弹就会在德国机群中爆炸,一瞬间,此起彼伏的爆炸声和火箭弹飞过时的刺耳尖啸声充满了整个机群,火箭弹爆炸产生的橘黄色火焰和被命中的轰炸机勾画出了一幅惨烈的场景。

位于最前面的数架ju88型轰炸机成为了第一批牺牲品。他们无法闪避,徒劳的用着机枪反击着。然后眼睁睁的看着火箭弹撞在飞机上,然后化成一团巨大的火焰。这波攻击的爆炸是如此的猛烈,漫天飞舞的弹片和飞机残骸甚至撞击到了随后杀入战场的蚊式飞机身上!噼里啪啦的碰撞让高速飞行的蚊式飞机都不断晃动,甚至有一架蚊式飞机因为被大量的高速弹片打中而被迫撤出战斗。因为攻击距离有点近,这次战斗结束后,几乎所有的蚊式飞机表面的蒙皮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一些弹孔。

这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华夏海权】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倔强的约翰牛〗地址https://wap.xbqg9.net/10/10746/1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