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 交锋(1/2)

“如果你们在开战后30分钟你们还能活着,那么我希望在驻地的礼堂中给各位授勋。”在临战之前,沃克还是变相下达了可以在合适的时候撤退的命令,他下达这个命令的时候可是有很大的风险的!因为有了退路的情况下,属下很有可能会选择撤退而不是战斗。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沃克也考虑到了,他将指挥少数的精锐坦克排来掩护其余部队的撤退,如果他们能撑到那时候的话。

沃克也是参加过意大利战争的老油条了,虽然情况十分不利,但是在对方来临之前,他还是对草草的完成了部队的部署,所有牵引式反坦克炮被贴着路基部署,在拆除炮盾后,依靠路基的掩护,本来低矮的火炮就只露出一根修长的炮管。所有的75mm火炮瞄准了正前方,而57mm火炮则被部署在两侧。沃克的装甲群并没有部署在正面,而是部署在反坦克炮阵地的侧后。依靠地形的掩护尽量隐藏自己。那么经过一番部署后,情况变成了这样,如果对方想要从正面攻破美军的防线的话,那么就必须先冲破战防炮的防御,而要是想从两侧进攻的话,那么坦克脆弱的侧面就会暴露在对方的57mm炮或者坦克的攻击之下。

而此时,胡贝还不知道自己面对的什么。但是有一点和沃克相同,那就是他同样对于即将爆发的战斗并不看好。这看似很让人感到意外,但是事实上却是如此,沃克惧怕胡贝庞大的装甲集群,而胡贝同样也被因为各种原因被分散了兵力。以至于到现在,胡贝能够集中起来的坦克和突击炮不过40多辆,要是数炮管的话还不比不上严阵以待的美军!

此时正坐在坦克中的胡贝也是一脸的郁闷。在接到布雷曼尼的电报后。胡贝立即撤出了战斗准备整军去解决沃克。但是谁能想到,就在这个时候,两架炮校机晃晃悠悠的出现在了空中。然后城外据点的美军根据事先推定的射表和炮校机提供的帮助果断的使用高爆弹对8千米外的美军阵地进行了一次火力压制,仓促之中。一辆自行榴弹炮被击毁,而另外两辆一台炮架受损,另外一台发动机散热器被击伤。虽然都不是什么致命伤,但是显然没法参加战斗了。有轻防护的自行火炮都这样,没防护的卡车和步兵啥情况就可想而知了,虽然总体损失并不大,但是美国人将高炮当远程火炮的活学活用还是让德国人吓了一跳。而当胡贝作出带队迎击沃克的举动后,。

“从正面突破吧,虽然对方的反坦克炮借助路基和地形掩护比较难打,但是同样也占据了坦克的位置。再反坦克炮被摧毁之前,他们的坦克没有射击位置。只有当正面松动之后,他们的坦克一旦递补上来。那么侧翼才会出现空虚,我们才有希望将其彻底击溃,单纯的包抄只会让我们的侧面暴露在对方的打击之下。”胡贝说道。从正面突破,胡贝可以慢慢的用榴弹炮、重迫击炮远远的吊射或者用步兵携带的82mm和60mm迫击炮慢慢的打,隔着2000米左右的距离慢慢炸好了。同时坦克也可以在1200米左右的距离上慢慢打。对方也没有什么远程火力,所以自己后方的迫击炮和榴弹炮还是比较安全的,当对方正面防御削减到一定程度后,自己再发动进攻,这样的话胜算会高一些。至少比一开始就硬冲要强多了。关键还是在通过路基这个环节。如果正面进攻部队和后面的部队要是脱节的话很有可能被各个击破。

“开始吧!”伴随着胡贝的命令,位于后面的2门榴弹炮和6门重迫击炮开始实施火力准备,而坦克和突击炮的混编部队也开始逐渐推进,并且在距离路基1200米左右的距离上停车。开始用火炮一段段的设计对方的掩体。火炮沉闷的响声和炮弹在空中划出的刺耳声音让人胆寒,密集的弹雨在美军掩体前方接连爆炸,不时有人被飞溅的弹片击伤。偶尔还会有一门倒霉的反坦克炮被空中落下的榴弹命中。直接被还原成一堆零件。德国似乎并不着急,他们不紧不慢的攻击着对方的阵地,大有一种把整段掩体全部炸塌的气势。

不过这其中有不少虚张声势的成分,因为德国人的炮弹也没带多少。经过10分钟左右的袭击后就必须发动攻击,否则的话,再打下去后面的迫击炮和榴弹炮就只能打酱油了。为啥?没炮弹了!短时间内的急速射击确实给新参战的美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剧烈的爆炸和伤兵的哀嚎响彻整个战场,不少地方出现了混乱,而美军基层军官则奋力弹压这些乱兵,一方面维持秩序,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保住对方的性能。在草草构筑的防线中,没有堑壕没有防炮洞。乱跑比趴在地上更危险。炮弹爆炸的声音如同进攻的鼓点一般预示着最终碰撞的到来。

随后越来越多的烟幕弹取代了榴弹,从混乱的战场中,已经可以听到烟幕后面坦克重新冲锋的声音。在指挥官的大声呵斥下,剩余的炮手回到火炮旁边,紧张的盯着远处一个个模糊的身影。只见远处一个个类似盒子一般的东西正在缓缓移动。“开火!”没有一个良好的阵地,美军的胆子也变的小了一些,他们试图再较远的距离上开火,因为他们不知道对方能否发现自己,提前攻击对方误的估计了对手,前面不是坦克,而是3号突击炮。而对目标高度的估算失误,让第前几波射击打出的炮弹都从目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华夏海权】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 交锋〗地址https://wap.xbqg9.net/10/10746/1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