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四十章 海空对抗 大章(1/2)

如果有人问徐杰,德国公海舰队和德国空军要是进行一场海基航空兵和陆基航空兵直接的交战的话,他更看好谁。徐杰八成会选择空军。这一点是基与历史经验的,首先从历史上看,在同等技术条件下。海基航空兵存在着太多的限制。如果对方陆基航空兵位于分散的岛屿上的话那么还可以各个击破,而且即使这样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说当年2战中美帝横扫日本控制的岛屿时,近10艘航空母舰组成的庞大舰队在圣克鲁斯之后,也是用近1年时间才逐渐逼近马里亚纳。而如果对方部署在大陆的话,那么情况肯定会比较悲催。

更何况,这个位面德国海军中谁能用好航空兵徐杰不知道,但是历史上里希特霍芬(红男爵的亲戚,历史上曾经是第八航空军军长,要问这哥们参加过那场战斗?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攻防战就是他指挥的。)凯塞林这些堪称妖孽的存在。尤其是前者,在战术层面几乎是德国最高水平。而后者也是大明鼎鼎的空陆双料指挥官。所以徐杰比较看好德国空军。

但是在这次代号为伊比利斯挥剑演习中,让徐杰始料未及的是,德国海基航空兵在和空军的对抗中却在开始占据了一定的优势。而这其中的原因也是让人感到哭笑不得,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德国海军对伊比利斯半岛掌握的情况比待在陆地上的德国空军都要强很多!

要知道德国海军早在1战的时候就已经在西班牙部署潜艇基地了。随后当时的同盟国地中海舰队还在西班牙常驻过。虽然德国空军也进入过西班牙,但是可惜的是在战争结束后他们都撤回了本土,而德国海军却留下了,尤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重要的沿海军港,德国海军多多少少都有所涉及。德国人想在大西洋模拟一场真正的海陆对抗。可是事到临头才发现西班牙和葡萄牙可以提供的飞机场数量相对于规模庞大的德国空军军团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于是乎,在德国从参谋部进行协调后。相当一部分德国空军进入了德国海军的机场,你还别说,这些原本就是给四发远程巡逻机准备的大型机场还真挺好用。

而这带给海军的一个优势就是。海军对这些机场的了解比空军都清楚,那里部署有高炮。从那进入可以最大程度的借助地势的掩护,机库、弹药库、飞行员宿舍和油库以及重要跑道的位置德国空军都一清二楚。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那还算了。但关键是德国空军和海军的密码体系以及指挥调度机制都有很大的不同,前者还好一些,对于德国空军来说完全可以用一台新的哑谜密码机和有线电话来解决。至于后者可就要了德国空军的老命了。

同样是航空引导,对海攻击可要比对地攻击难多了,首先前者没有所谓的地标建筑来确定方向,2战中英国皇家空军夜间轰炸机部队甚至有地形扫描雷达来辅助导航。海上你怎么办?其次,海上的目标是会动的。侦察机即使咬住了对方舰队,对方舰队在不断移动,那么攻击机群也需要不断的改变航向。纸面上都是400km的航程的话,实际行程上,对海攻击的机群走的是一个个折线。而对陆攻击的话,如果不考虑必要战术要素的话,那么走的就是直线。航程其实是不一样的。德国海军研究这东西已经很久了,但是德国空军几乎是一抹黑。而且考虑到双方对抗和刚刚爆发的冲突,德国海军似乎失了第一波拦截的机会。而随后当他们的战斗机重新组织起来准备拦截的时候,德国其它战斗机联队开始投入战斗。经过前一段时间的消耗后,德国空军已经占据绝对优势。轰炸机携带者炸弹自然逃不过战斗机。而轰炸机不走,战斗机就必须死命抵御对方的攻击。而且在混乱的战场中,即使机群接到了命令。恐怕也只是走一部分,毕竟整个机群已经陷入优势对手的攻击,阵型全部都乱了。甚至于不少战斗机都只能抱团自保。

不仅仅是战场上海航被压制,就算提前返航的战斗机也被雷达引导的战斗机不断截杀。凯塞林使用的是单发和双发飞机一起拦截的战术,双发飞机油量比较多,可以长时间保持高速巡航状态,而海航的bf109为了甩开对手也必须保持高速巡航,这样一来燃油消耗就比较大。再加上是不是从正面出现的战斗机,这些飞机还需要不断的战斗。

“我们就像被狼群跟踪的鹿群一般。他们轮番攻击和试探,消耗着我们的体力。直到最后把我们拖垮。有不少战友不是被判定击落的。而是因为燃油耗尽,而被迫认输。对方充分利用了他们的优势。我不得不承认,海航与陆航正面对抗很难占到优势。”一名德国战斗机中队长这样评价这次交战。

德国空军本着打不下来也要耗死你的原则,轰炸机肯定是跑不掉,直接被拍死,战斗机则是被活活耗死。最终,声势浩大的机群能回去的不超过120架!好吧,除了这些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凯塞林在拦截海航机群的同时,还派出了一支对海攻击编队。先不说素质如何,但是至少声势是够了。逼迫德国海军后退了40海里左右。而正是这段距离,让原本能回去的一些飞机最后被判定落入海中。

感谢书友zhouyu1976的打赏~~~。这周首页推荐~~~,作者更新一定给力,求订阅求收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华夏海权】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千二百四十章 海空对抗 大章〗地址https://wap.xbqg9.net/10/10746/1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