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章 无与伦比的暴怒级航母2(1/2)

“我们的航母防御能力要远超过美国人正在建造的航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航母有装甲甲板,可以保证机库和部分飞行甲板的安全。*言*情*首*发但是我想大家都明白,我们的航空母舰不可能整个甲板都是由厚重的装甲覆盖的,否则的话,这就真成了一艘永远不会被击沉的战舰了。”严博勋笑着说道。

英国人一开始没反应过来,不知道严博勋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因为他会在下水的时候因为重心过高以及重量过大而自己沉没!”严博勋后面的一句话引得整个会场哄堂大笑,一个有趣的玩笑活跃了有些沉闷的气氛。

“航母的装甲甲板保护的面积只能是机库上部,以及连接机库的升降机,我们的机库长达170米,再加上首尾的升降机整个装甲甲板长度达到了200米,这恐怕是世界上到目前为止最长的水平装甲了吧?我记的贵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快速战列舰的长度还不到200米吧?而如果我们再在中间放一台升降机的话,那么这个装甲板长度就会更长。”严博勋顿了顿。

“当然,各位也许会说,大英帝国在打造海上利剑的时候是不会吝惜金钱的,装甲带长度大一些没关系,那么我们现在来说说如果中间放置了升降机会导致什么样的隐患。”严博勋说着拿出一张简图。上面分别标注着部分甲板的长度以及两艘分别采用了三升降机和双升降机的航母甲板示意图。

“大家都知道,战列舰的内部设备有的时候会在炮弹没被击穿的情况下因为冲击震动而失能,比如说炮圈被卡死的情况。同样航空母舰的升降机也面临这个问题,而且因为结构更加复杂在面对炸弹时出现失能的可能性更大,即使我们给升降机加上了装甲也的。

“既然大家明白了我们为何这样布置升降机,那么我们现在说说下面的问题。航空母舰的放火问题,这要是航空母舰和战列舰在防御布局上最大的不同,航母上有一种战列舰没有的易燃易爆品,那就是高挥发性航空汽油。在密闭空间或者通风不畅的地方,如果挥发性油气浓度达到一定程度碰上点火星就会发生爆炸。而在实战中,产生火星的可能性太大了。比如说电线短路或者明火什么的。所以说我们对于这种威胁的防范手法主要是两种,一种是阻碍油气的挥发,另外一种就是让油气的浓度布局和5层水下防雷体系那是必须的,严博勋唯一提出的有意义的建议是必要的时候设置防雷突出部来增加防御纵深,同时船尾采用4舵,并且将舵的距离来开保证不会被鱼雷一锅端了。最后就是装甲带向水下延伸的部分厚度要大点。至于说剩下的,水平和垂直装甲到底弄多厚,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在水平装甲的厚度上,严博勋的意思是厚度为佳,至少能挡住500kg穿甲弹的俯冲攻击。同时在上机库甲板再另外布置一层装甲用来防御漏网之鱼。

“虽然不是很懂,但是觉得确实很厉害的样子。”事后参与暴怒级航母建造施工的一名英国设计师曾经这样评价严博勋在第一次华夏英国航母设计会议上的谈话,因为这里面有太多的东西是英国人从来没想到过的,航母这东西刚刚出现,没人能想到在实战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更不会有人想到如何解决。而严博勋似乎有先见之明,将不少可能存在的问题都提前指出了,这对于未来英国航空母舰在海战中的生存性有重达的影响。以至于2战中同盟国对英国航母最深的印象就是结实!怎么打都打不沉。甚至到了后来某次战役中,面对英美联合舰队,德国攻击机飞行员们收到的命令是先把美国人的航母打沉,英国航母列为第二打击目标。于是乎出现了在本次海战中一艘美国航母接连被命中7发炸弹,3发鱼雷直接报销,而旁边的英国航母却一发炸弹都没中!

设计师有的时候就是打嘴炮的,严博勋一席话,让英国设计师茅塞顿开,(废话,后世2战中几十条航母的经验教训,干货当然是多多的。)英国海军官员十分振奋。唯一哭了的就是英国人的钱包了。这艘船实在是太大了,而且建造要求也实在是太高了。原有的预算似乎经不住严博勋这样折腾了。而这还不算完,就在严博勋狠狠的给英国人的钱包放血的时候,华夏海军也紧跟着补了一刀!

“航空母舰只是为上面的飞机提供一个平台而已,真正的战斗力还是要看上面的飞机,舰载机之于航母就像是炮弹之于战列舰,其消耗速度是很快的,所以华夏海军希望贵方能够为每艘航母准备足够两倍满载量的飞机,比如说如果暴怒级航空母舰可以装载110架飞机的话,那么贵国最好为其准备220架飞机和机组,以便补充战时的损耗。”

在历史上日本航母舰队在珍珠港的时候载机量最多的,后来随着战争的不断损耗,其消耗大于补给,以至于在珊瑚海海战中,2万5千多吨的瑞鹤型航母连60架舰载机都凑不出来!导致战斗力大减,同样,在中途岛之战中,日本4艘主力航母的数量优势并不明显,单看航母舰载机的话也不过是稍占优势,赤城号那么大的航母舰载机才54架,飞龙号才44架。而美国的约克城号就装了79架飞机,(这处的资料可能会有出入,本人对战史了解的不多。)不是日本航母不能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华夏海权】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千零五十章 无与伦比的暴怒级航母2〗地址https://wap.xbqg9.net/10/10746/1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