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徐杰的算计(1/2)
如果说同盟国的谈判战略是正常人想出来的,英国人的谈判战略是天才想出来的,那么徐杰的谈判战略就是开了挂的人想出来的!作为穿越者,不开挂都有些对不住自己啊!了。”在一次私下的会面中,杨用霖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历史上。条约期的航母无非分成两种。一种是由废弃的快速战列舰改装而成的航母,比如说当时世界上最大的4艘航母,列克星敦级、赤城号和加贺号。这些航母船体巨大。都是用超大型主力舰改装的。当然了英国人还有一些用小船改的,比如说暴怒什么的。而另外一种则是从设计开始就作为专业航母来建造的,比如说约克城级航空母舰。
总体来说,用快速战列舰或者战巡改装的航母吨位偏大,列克星敦的排水量达到了3万3千吨。几乎是盯着条约上限建造的,而赤城加贺虽然存在瞒报吨位的情况,但是在纸面上也有2万7千吨,至于实际吨位则更高。但是实际战斗力呢却并不比2万吨的约克城高多少,无论是列克星敦还是赤诚再怎么改都是从炮舰上改出来的,甚至还保留了较厚的侧弦装甲,而要是一艘航母到了炮战距离的话。那可是真的太过于悲剧了。实际作用非常有限。“德国人和意大利人没有在建的快速战列舰,所以他们不可能使用快速战舰来改装航母,但是美国人正在建造的列克星敦级战列舰和英国人正在建造的海军上将级战列舰的3号舰以及4号舰却有可能改成航母,如果这样的话,他们至少会浪费两万吨左右的吨位。”徐杰心中盘算着,均衡考虑双方的力量。在未来吨位上,徐杰和提尔皮茨都认为美国人不可能屈居人下,这样一来的话,至少可以让美国舰队在实际战斗力上出现缩水。即使英美意识到改装航母吨位虚高又能如何?美国人会不会彻底废弃这些战舰说不准,但是英国人肯定不会,现在家中已经没有余粮的英国人怎么可能扔掉已经花了上百万英镑的船体然后另起炉灶呢?他们只能吃下这个苦果。
于是乎,在条约中提出可以用废弃战舰来改造航母这一条的话,美国有一半的可能会中招,而英国几乎百分之百会中招,至于德意和华夏吗?想中招也没着条件啊!因为现在,华夏所有的快速战列舰已经进入了舾装阶段,想改都改不了了,而德意现在还没有新开工主力舰!至于说是否再给德国人下绊子的话,那就是后话了,看情况吧。
除了航母之外,另外一个关键舰种就是巡洋舰,历史上条约巡洋舰分成两种,一种是装备6寸炮的轻巡洋舰,另外一种是装备8寸炮的重巡洋舰。而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需要,对巡洋舰的需求也不一样。英国人有广袤的殖民地,他们需要大量的轻巡洋舰来巡视殖民地。而同盟国未来将在大西洋、地中海和印度洋一带活动,活动范围相对较小,再加上主力舰受到限制后,巡洋舰要承担一定的主力舰的作用,所以他们需要战斗力较强的重巡。
从性能上来看,徐杰对于历史上的条约巡洋舰还是不满意的,即使条约巡洋舰中做的最好的日本重巡,其最佳防护水平也就是动力舱防御6寸炮,弹药舱防御8寸炮。而且还是普通的8寸炮,要是历史上欧根亲王的8寸炮,那也是防不住的。至于防雷?这东西就完全看运气了,2战鱼雷威力巨大,而条约巡洋舰又不可能有足够的防雷纵深。所以能否抗住一发鱼雷完全看对方打哪了!
可以预料的是,英国人肯定希望有大量的用于应对殖民地低烈度冲突的巡洋舰。而同盟国肯定是为了追逐战力而希望大吨位的巡洋舰,有了好的火炮就要有厚重的装甲,还要保持较高的速度,想要有33节以上的速度,能挡住8寸级别火炮的装甲,这艘船的吨位至少要1.3万吨以上。至于美国人吗?如果没有条约限制,他们有六成的概率选择历史上的阿拉斯加型超大巡洋舰,一种航速在33节左右,装备9门12寸火炮,拥有9寸倾斜装甲排水量将近3万吨的战舰,从吨位上来说比新造主力舰要小一点,但是足够碾压所有常规巡洋舰的存在。当然,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种战舰的性价比不算高。它们太过昂贵了,不比主力舰便宜多少,但是战斗力却根本没法比!
“如果在条约中加入一款次级主力舰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呢?”徐杰盘算着,英国人不会造这种东西,原因很简单,他们没钱!而且在吨位一定的情况下,必须保证轻巡洋舰的数量足够用。同时,他们也有快速战列舰可供使用。需求上来说并不紧迫。当然,速度应该是追不上。德国人可能会造这种东西,因为德国舰队现在缺乏速度够快且能压制对方巡洋舰的存在,他们有这个需要。而美国人一定会造这种东西。美国人从不怕花钱,只要对方有的,那么美国就必须有,对方没有的,美国也应该有.....。至于华夏吗?对于这种比较鸡肋的东西还真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
考虑到除了美英德这些列强之外,还有类似法国、西班牙、奥匈帝国这种国家。他们不会建造和前者相当的大海军了但是为了保持一定的实力,所以在条约中也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些优惠,比如说法国的布里斯塔尼级战列舰可以换炮。再比如说航母吨位上可以适当的放开一点口子,这倒不是说徐杰为此等国家的利益着想,而是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华夏海权】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徐杰的算计〗地址https://wap.xbqg9.net/10/10746/1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