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 怎么选择(天天万更求订阅!)(5/6)

上这两种都是古人对于“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句话的理解,在现代,‘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句话,则是我们人生修身智慧里面很是高深的一种!

中国人常说“后生可畏”,这句话有着年轻人前途无量和不可轻易得罪两层含义,所以在社会交际中,人们都习惯于首先衡量对方的实力和潜力,来确定与之交往的行为界限和方式。

但也有一些不聪明的人常常无视别人的实力和未来的前途状况,很不明智地用恶意的言行来对待别人、这样的人既不为别人的未来考虑,也不为自己的未来考虑太多,最后常常发出“要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悔叹

水往低处流,人们处于实力微弱、处境困难的时候,也就是受到打击和欺-侮最多的时候。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抗争力也最差,如果能避开大劫也算很幸运了。

那么,此时面对别人过分的“待遇”,最好是忍下一时之气,立足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用“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作为忍的动力和理由。

我们所提倡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目的在于摆脱对方的纠缠和其制造的麻烦,而不在于日后的报复。

对于小恩小怨采取“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姿态未免是小题大作了,甚至还会有损个人形象。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也应把握好行为界限。其一,目的应该是为了度过难关。克服别人给你制造的麻烦,以免影响你的正事;

其二。这种信念所针对的麻烦应是对抗性的矛盾和冲突,而不是对鸡毛蒜皮的事耿耿于怀;

其三,着眼于远大目标,致力于成就大事,而不能采取卑鄙的报复行为;

第四,这种信念的价值就在于以一时之忍换取一世的不受气。

刘邦就是一个很能忍的人。楚汉相争之初,刘邦势力较弱,常吃败仗。

汉高祖四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而大将韩信却自领一军北上作战,屡战屡胜,便趁机要挟刘邦封他为“代齐王”。

刘邦一听勃然大怒,破口大骂:“tmd,我坐困荥阳,日夜盼着你韩信来救驾,你不但不来,反要自立为王!我……”

正说着,张良踩了一下他的脚。刘邦停止了说话。

张良悄声对刘邦说:“现在正当危急时刻,应善待韩信以稳住他,以防韩信与项羽联手。不如趁势正式立他为王,调动他的军队击楚。必须迅速决断。迟则生变!”

刘邦是何等能忍之辈,听了张良的主意,咽了口唾沫改了口。但仍接着刚才的口气骂道:“男子汉大丈夫,要做齐王就做真齐王。做什么代齐王!”

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后,解了荥阳之围。后来。刘邦又命韩信、彭越率军合力攻打项羽,但韩信、彭越却没有行动,结果刘邦又一次遭到惨败。

张良分析了原因,认为刘邦一没有给他们封地,二没有许诺胜利后共享成果,所以韩信、彭越按兵不动,他建议刘邦先把自阵地以东直至海边的地方都封给韩信,自睢阳以北,直至阿城都封给彭越,然后再许诺将来与他俩共分天下。

刘邦也觉得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按张良的意见办了,果然在垓下全歼楚军。

刘邦在创业时期可以说一忍再忍,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他的忍换来的是最后的胜利,一旦大权在握时,他很轻易地收拾了得罪过他的人,真是君子报仇,十年未晚。

我们不赞成刘邦那种反攻倒算的手段,但他那种为了实现高远目标而忍让的处世方法是值得普通人借鉴和学习的。

一个人越过重重阻力达到既定目标,未必采取什么报复行动,但也足以证明自己的实力和价值,实际上也就相当于报了一箭之仇,因为这种实力和价值才是最让人敬畏的东西。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句话其实说的是要你在面对仇恨的时候,不要被仇恨遮住了你的双眼,越是情况紧急的时候,你就越需要冷静。

就像是你在工作中一样,需要你时刻保持冷静的思维,这样的话,你才能够在工作中很是顺利,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

当然,“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句话,说是这样说,不过,许昌和许杰也不会真的迂腐到十年之后再去找冷鑫报仇,只要时机合适了,许昌和许杰就会出手,他们不会在意时间究竟是不是有十年了,或者更久…….

当然了,许昌和许杰现在能够忍者不对冷性动手,那并不是表示他们两兄弟害怕了冷鑫,以及他手上的那只‘沙漠之鹰’,要是冷鑫真的这样以为,最后拿出‘沙漠之鹰’来威胁许昌和许杰两兄弟的话,那许昌和许杰他们也不吝和冷鑫拼个你死我活。

许昌和许杰两人都是能够为了自己的兄弟豁出去自己性命的人,所以,要是情况真的到了那一步,他们两兄弟绝对不会害怕冷鑫手中的那把‘沙漠之鹰’,在冷鑫拿出‘沙漠之鹰’威胁许昌和许杰的时候,他们两人都会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有一个小世界】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 怎么选择(天天万更求订阅!)〗地址https://wap.xbqg9.net/1/1562/1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