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宠监安德海归天召见奕?(1/2)
更新时间:20120112
西太后瞅了一眼东太后,气哼哼的说:“暂时还死不了,姐姐,你干嘛呢”
“闲来无聊,翻开诗集读几首。”
西太后依然是斜眼瞄着东太后,不冷不热地说:“哦,我竟忘了你是个大才女,素有女状元之称。姐姐学识渊博、知书达理,我有一事儿正要请教你。”
东太后怎么能听不出来,西太后话中带刺儿,东太后立刻说:“谈什么“请教”,只要我知道的,一定相告。”
西太后从鼻子里冷冷的哼了一句:“你一定知道小安子犯了事儿,这个小安子跟了我们十几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再者,当年肃顺猖狂之际,没有小安子从中帮忙,能有你我的今天吗他不检点,做事有些出格,罚他一下子不就成了,何必要赶尽杀绝呢”
西太后连珠炮轰似的全发了出来,东太后只有暂时保持沉默,此时万万不可针锋相对,万一两宫翻脸,一定会引起朝廷上的混乱。所以,东太后平静的说:“事情发生得太突然,我也是知道不久。几位大臣都认为小安子有违祖制,胆大妄为,更何况皇上恨死了小安子,非要杀他不可,这一点,妹妹也是知道的。当时,我也没去细想,惩处一个奴才也不是什么大事,便同意拟了懿旨,因为妹妹身体欠安,所以没给妹妹增加负担。”
一席话,说的西太后哑口无言,东太后见状,又接着说了下去:“妹妹,你想一想,小安子一路打着妹妹的旗号搜刮民脂民膏,招摇惑众,这不是给你脸上抹黑吗若不重惩安德海,恐世人传开,于大清江山不利,与两宫太后不利。妹妹如此抬爱于他,他非但不知福,反而借妹妹的东风在京外为所欲为,惹是生非,这岂不是枉费了妹妹的一片苦心”
东太后处处给维护西太后利益为由指责小安子,西太后还有什么话好说呢西太后干咳了两声,岔开了话题:“皇上近来学业进步甚小,还请姐姐多督促他。”
“当然了,我们姐妹如此艰难得撑着大清的江山,不就是为了皇上吗”
东太后的弦外之音,西太后听得出来,她今日无心与东太后再争辩下去,又坐了一会儿便告辞了。
为了保全自己,东太后抬出了小皇上作掩护,西太后心里也明白。西太后知道密旨发出儿子同治皇帝起决定性的作用,回到了寝宫,她决定派李莲英去请小皇上,她要亲自问个清楚。
不一会儿,同治皇帝便到了。他规规矩矩地请了个安:“额娘吉祥”
毕竟年纪太轻,他神情慌张,不会掩饰。刚才,李莲英刚到养心殿,同治皇帝便意识到了母亲要发火,但丑媳妇也要见公婆,受训早晚免不了,豁出去了,自己小心一点便是。同治皇帝搭讪着说:“额娘,儿子读书太忙,儿子早就想来请安了。”
西太后阴沉着脸,拉着长呛说:“是不敢来吧。皇上,你长大了,长本事了,你眼中还有亲娘吗”
西太后的语调阴沉极了,吓得载淳不敢出大气。此时,西太后的心里确实很难过,当年咸丰皇帝宾天时,儿子才六岁,肃顺、载恒、端华等人为所欲为,欺负孤儿寡母。西太后生怕儿子的皇权落入他人之手,拼死发动了“辛酉事变”,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总算稳住了政局、坐稳了江山。
往事历历在目,儿子一天天长大,西太后除了气儿子疏远自己外,她还有一种恐慌感,一头是亲子,一头是皇权,她都想绝对拥有。按照大清祖制,小皇上长到了十七岁十八虚岁时便要亲政,今年儿子已十六虚岁了,最后一二年的权瘾,她要好好地过。她不允许儿子提前夺权。
现在,皇上尚未亲政便如此大胆,背着母亲干了有悖于母亲的事情,等将来亲政后,他还会把母亲放在眼里吗其实,杀小安子更多的是引起母亲心理上的恐慌。
“皇上,小安子犯了错,错至不可饶恕,非杀不可的程度吗”
对此,同治皇帝早有心理准备。昨天,师傅李鸿藻给他讲了一个典故,此时,这个典故正派上用场,只见同治皇帝站了起来,一副九五之尊的派头,他学着师傅的模样摇头晃脑地说:“额娘,可能您还不知道小安子一路上打的是什么旗帜。”
“什么旗帜”
“三足乌旗即火红的太阳里画着一只三条腿的乌鸦。”
西太后小时候读了几天书,但称不上学识渊博。进宫以后,特别是做了兰贵人后,她在皇后钮钴禄氏的影响下,又自修了一些知识。咸丰皇帝驾崩前十分厌政,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学习批阅奏章,长劲儿的确不小。咸丰皇帝宾天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西太后又学习了一阵子以充实自己,但至于什么“三足乌”的典故,她仍然不知道。
今天,儿子道出了小安子打了“三足乌”旗帜,她不禁问了一句:“三足乌是什么意思”
同治皇帝暗自高兴,母亲不知道“曰形三足乌”的典故,这更有利于他的解释。小皇上说:“额娘,儿子对三足乌的典故略有所知。昔春秋有记:曰中有三足乌。后史记司马相如篇解释:幸有三足乌,青鸟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墟之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一代魅姬慈禧太后】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一十四章宠监安德海归天召见奕?〗地址https://wap.xbqg9.net/1/1372/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