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造船业(5/6)
洲近代建造木船顺序工艺的影响,开始采用“结构法”造船顺序。即先定龙骨,次安装肋骨及框架结构,再附上船侧板,最后钉船底板。
据《使琉球录》称,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使臣夏子阳记载:“舟急(“舟急”合一字)居其底,为船之主。凡两舟参(“舟参”合一字)交榛、龙膀、龙骨、通梁参错钤束,皆附舟急(“舟急”合一字)以起架。”
舟急(“舟急”合一字)指船底中央纵向巨木,有时专指中段龙骨,到清朝才改称龙骨或舟参(“舟参”合一字)。两舟参(“舟参”合一字)指首尾两段龙骨。龙膀可能指龙骨翼板,是否包括整个船底板还不清楚。文中所称的龙骨,在清朝一般改称肋骨、曲手或曲手板。通梁指船体的框架结构。
造船顺序从宋代的“船壳法”到明代的“结构法”的变化,体现造船首先应考虑船身的整体结构的牢固性。至于贴钉船底板、舷侧板则在其次。这是制作技术上一大进步。尤其是在船形趋向大型化的情况下,更加适宜。
抗倭战船
嘉靖(1522—1566年)、万历(1573—1619年)间,沿海抗倭斗争需要,经常修造战船。
《崇武所城志》载:“为防倭寇之害,每十百户设官船十只,快船二只,各编字号。在西门外西港边打造。今人呼其地为船场下。”
当时的抗倭名将、泉州人俞大猷(1509—1580年)曾亲自督造各种大小战船。对各种船型、性能、施工用料等,在他所著的《洗海近事》中都有记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洗海近事》称:当时战船有六号,一、二号具名福船,三号曰哨船,四号曰冬船,五号曰鸟船,六号曰快船。
福船势力雄大,便于冲犁海浪,底尖上阔,首昂尾高,吃水一、二丈,舵楼三重,帆桅三根,傍护以板,上设木女墙及炮床,是战船中的主力。
冬船又称还沧船,吃水七、八尺,风小亦可动,便于攻战追击。
鸟船头小而体肥,船身长直,设有帆桅,两舷各加二橹,帆橹并用,船行水上,有如飞鸟。
快船有又开浪船、赶舟曾(“舟曾”合一字)船,比鸟船更尖锐,吃水三、四尺,四桨一橹,坐三、五十人,快速性高,能狎风浪,便于哨探或捞首级。
又据《明会要》载:“大福船客百人,底尖上阔,舵楼三重,可顺风行,不能逼岸泊。”“乌舟曾(“舟曾”合一字)艚闽制,耐风涛,且御火战。”
当时俞家军抗倭,转战福建、江浙一带沿海,有时要深入河口港汊,有时要追击残寇于外海,故战船须大小不等,吃水深浅不一。性能各异的不同船型的船只,组成一支“混合舰队”,才能适应战争需要,克敌制胜。
在长期海战实践中,逐渐筛选出一些有价值的船型,并趋于定型规范化。以后建造,用料估算就比较方便。
《洗海近事》中有这样记载:“今应所造福船、冬仔、鸟艚各若干只,其船具要高大深长。大约福船以长八丈、阔二丈有零,鸟船以四、五十石载,冬仔亦须极大者。”
该书还记载各种型号船只的建造用料甚详,便于备料成批生产。如:“大福船面阔三丈,共十五只。本船木料横梁:中舱长四丈五尺,头舱长三丈二尺,尾舱长二丈。大柚四条用杉木,含枋长二丈九尺,阔三尺,厚一尺五寸……小头桅长六丈,围四尺。大桅长九丈,围六、七尺。战棚用松板五百五十片不等,每片厚一寸五分,长三丈,阔一尺五寸……上金樟木长二丈七尺,阔二尺,厚一尺……舵甲用樟木,每扇八片,厚一寸……碇六门,长二丈,阔一尺。棕缆二条,每条七十丈。藤缆索四条,每条长六十丈……大风蓬阔五丈五尺,长六丈;头蓬阔二丈四尺,长三丈。桐油一千二百斤,灰八十石,铁钉三千斤,草筋一千五百斤。脚艇一只,面阔七尺,橹二枝……”
福船特点
明代泉州建造的海船是属于福船类型,与同一时期的东南亚或西欧所造木航船比较,有以下特点:
(一)船底为尖圆底,接近于形,船首、尾为方形。而东南亚和西欧的木航船为尖底,首、尾尖锐。在依靠风力和人力为动力、航速不高的条件下,圆底比尖底可增加载重量。首、尾方形较易制造,且水手下碇、系缆、掌舵等操作空间较大。福船首部画有凶猛动物图案,两侧有龙目,后部有美丽小鸟图案。这种装饰既带有镇懾水神海怪的宗教色彩,又表示能识别海途,保证航海安全,发挥使船员、商旅心理安宁的效应。
(二)使用夹层的船底板,三层的舷侧板,是在传统的设置水密舱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船体内部结构。在距水底板有一定高度的地方,安装第二层船底板。板下可放不怕湿的货物或压舱石,降低船底重心,使船在航行中不轻飘。
(三)船舵间和其它船舱隔开,尾舵为轴式或可升降的舵,依航道深浅及吃水高低而升降,操纵更加灵活。
(四)桅杆为整根大木做成,不像欧洲船一桅由三节接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大宋帝国征服史】最新更新章节〖泉州造船业〗地址https://wap.xbqg9.net/1/12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