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西路 六(3/4)
众少年看得倒吸一口冷气。要是在京中,这样过火的动作至少一个黄牌警告,运气不好就要红牌出局。参加联赛的各球社选手都是各家的钱树子,这样一脚让人躺下半年三个月,肯定不会被轻易放过。而要想看到更为激烈的比赛,只有戴着防具的橄榄球和马球。
不过在高昌这里举行的比赛,却没有中土那么多的顾忌。两队球员下脚重,手段狠。赵伯铭等人坐下还没半小时,就已经有三个球员因伤退场了。
“真够疯的!”宁易摇着头。
史正志解释道:“那是因为只要在比赛中表现出色,就会被招募入军中!虽是番军,但却有很大机会积功升入汉籍。只要在军中卖上十年命,出来后最差也是个地主,运气好的,说不定还能成为一国之君。如今的天下,还有比当兵吃粮更好的活计吗?哪会不拼命!?”
陆游感叹着,“过去是赤佬和贼配军。但如今却是万人追逐,这世道变得可真快。”
过去的百多年间被天下人视为贱役的从军,如今在大宋是与进学做官一样让人羡慕。‘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已经很久没有人再提起了。
现在的陆军分为州郡兵和野战军两个系统。其中州郡兵只有三年服役期,用来镇守本郡,薪资也只有很少的津贴,往往招收的是各地还没有成家的十六到十八岁的年轻人。其中的大部分会在服役期满后,带着在三年时间内学到的知识离开军队。只有少数在军中表现出色的士兵,才会被推荐入野战军。
虽然大宋号称强兵百万,但编制中职业化的野战军加起来只有二十二个营,人数甚至没有超过十万。就算加上四大舰队和海外港口的驻屯军,也不过二十万人。这二十万都是可以在复员后获得一片土地的职业兵,他们的服役期一般长达十年以上,却不会超过二十年,而薪资也都是超过世间平均水准的高薪。
有这样的制度yin*,普通的州郡兵都有无数人抢着去,就算不能被推荐到野战军中。但一旦完成服役期复员归乡,海外的各个藩国也都会蜂拥而来将他们好生请去,在那些藩国中分到的土地并不会比野战军的退役士兵少到哪里。同时,秉承旧日的传统,军中都有随军学校,复员的州郡兵在军队里一般都能拿到小学的毕业证书和一定的技术,就算他们不去海外藩国,在家乡找个体面的工作也不难。
自从成军以来,北宋的军队从没有遭受过失败,士兵们的战损也微乎其微。低风险,高收入,高保障,高福利,三高一低,比起其他的职业,当兵已经算得上是普通人最好的选择。高昌的番户对此趋之若鹜也不奇怪。
“所以年号叫洪武啊!”坐在前面的一名伊州守军士兵接上了话,他仰起脖子将手上扁酒壶灌了几口,哈出一口酒气,“这日子过得才叫痛快,多亏了当今的赵官家!”
赵伯铭笑得很开怀,心中也感到与有容焉。自他今次随队离开北京之后,行走了近万里,见到无数人和事。但凡下层的百姓,少有不说他父皇好话的。免税、免役,天下的百姓是一面倒地支持赵瑜的。
而且因为在过去的百多年里,大宋总是处于北方铁骑的威胁之下,赵瑜在北方犁庭扫穴,将蛮族一网打尽,号称‘不使子孙再受胡儿欺’,要‘一劳永逸’,使大宋‘千年无患’。打开报纸,总能听到远方大军胜利的消息,行走街上,却感觉不到战争带来的损害。娱乐丰富多彩,生活更加富足,百姓们哪能不崇拜和感谢这样的皇帝。
倒是士大夫阶层,现在却旗帜分明的分为了两派。一派是早年跟随赵瑜起家,他们是如今国政的利益获得者,都是双手赞成如今的政策,为之鼓吹宣扬。但更多的旧朝士大夫,却不喜这样的变化。军人和商人地位的提高,代表着他们地位的失落。
这些在新朝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失败者,用着仁和礼来攻击如今朝堂,他们虽然已经失去了许多话语权,但百多年来的积累,让他们仍能在国中掀起了一番浩大的声势,甚至太子身边都有这些人的身影。
虽然赵瑜的政权稳固,支持者形成了稳定的利益阶层。但最大的问题是如今分封太快,许多功臣都离开了朝堂,现在在朝中的底层官僚,有许多都是与旧朝士大夫们互相呼应。而军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受到了他们的蛊惑。
就如今次带队的史正志史教授,他在西域十数载,走遍了陇右,也曾经在番军中做了军官——就算是番军,也没有一个外籍番人能成为军官,都是底层的士兵——结识下不少异族友人。所以他对视蛮夷如禽兽的观点一向嗤之以鼻,故而对如今的对外政策私下里也多有批评。
赵伯铭觉得有些可惜,他的这位老师的才能卓异,不然也做不了军学的教授,但立场的问题,却让他无法再进上一步。若是史正志在军中宣扬这样的思想,那就不是进步的问题,而是被赶出军队甚至异地编管。
下半场的比赛也已经到了尾声,比分踢成了四比四,两队的支持者,在疯狂的为他们的球队助威。而球员们也在为胜利,为一个参加军队的机会而卖力奔跑。
看着这些不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大宋帝国征服史】最新更新章节〖第十四章 西路 六〗地址https://wap.xbqg9.net/1/1269/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