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猛虎连如猛虎(2/3)

战略位置重要,打土匪要来回搬枪搬炮也来不及,万一日军来了,进山打游击也有点储备,不如在山里建一个秘密武器库。黄团长是很器重段民生的才干的,自觉得也有必要,就交由段民生的猛虎连去办好了此事。现在段民生果然有用得着它的时侯了,段民生就用到它了。不过钢炮要笨重些,不适合快速转战,仍旧放在山洞里。

段民生有了子弹和手榴弹就胆壮了,带着飞虎排四处转战。又到过燕永县和燕南县县城,那里也成了日本兵的据点了。又有几次和日本兵遭遇,打了一阵不得不飞速撤退。段民生人少,不能和鬼子对阵干,只能快战快撤,以保存实力不被日本鬼子消灭。也有几次遇到了牛角刀的土匪军,这时牛角刀的土匪已成了日本鬼子的皇协军了,飞虎排把它叫汉奸军,汉奸军人多,段民生也不敢恋战,打了一阵也不得不撤退了。有几次是飞虎排主动出击的,遇到股日军和汉奸军,段民生是不会放过的,他号令一声打,飞虎排雷厉风行,神兵天降,枪刀并举,快击骤杀,一忽儿就解决了战斗,然后就风一般地消失了。之后又在另一个地方风一样地出现了,又消灭了一队鬼子或者是汉奸军。

段民生的这种快打快撤快转移快出击的作战闹出了很大的动静。占据燕城的驴田大佐联队长本以为中国抗日军全都被消灭了,剩下的残兵败将也全都退往广西云南去了,他已经向东川正匈将军请功多次了,哪晓得在大云山还有这么多的抗日军突然冒出来和日军作战,洞山县、平山县、双祁县、燕永县、燕南县还有大云山多镇都报告来过中**,驴田大佐看看地图,气得像疯狗一样地嗥叫着团团转,他叫副官立即去特务队叫封人美子中佐来问情况。

封人美子刚从平山县城回到燕城的特务队。日本军攻占燕城后,封人美子的特务队就定驻燕城了。封人美子可成了大忙人了,要忙着组建各占领县的伪政权和维持会。

封人美子为什么要急着建立伪政权呢?主要原因是,建立伪政权是为了让伪政权迅速统治老百姓向老百姓征粮征款征各种军用物资和征用劳役为日军的占领和作战服务。日本军国主义连年对外进行侵略战争,国内的财力已经严重不支,急需在当地给以补充,这就要有人为它筹办了,而由当地的中国人充当统治者来筹办那是再好不过再有效不过再长期不过的办法了,所以封人美子要急速建立伪政权和椎持会。

封人美子一回到特务队,队长河本三朗立即告诉她驴田大佐要她去。封人美子立即来到驴田大佐的办公室。驴田大佐立即让她看雪片似的军事情报。封人美子看完了,驴田大佐又拉开墙上的地图遮布,让封人美子来看地图。驴田大佐用手指指着洞山县、平山县、燕永县、双祁县、燕南县等地:“这儿,这儿,这儿,这儿,这儿都有抗日军队的骚扰,是怎么回事呢,你的情报不是抗日军已逃往西南去了,怎么又出现这么多的抗日军呢?”封人美子没有直接回答,她又回到桌子边看军情报告。看了几份后,她慢慢:“联队长,我认为这几处骚扰是同一伙军人所为。”驴田大佐:“何以见得?”封人美子:“从时间和距离上得知。”驴田大佐:“请讲其详。”封人美子:“从时间上判断,这几次骚扰都不在同一时间,时间的间隔有一定规律,而从距离上看,这几处骚扰是从洞山县开始到燕南县为止的,而将时间轴和距离轴一一对应,基本吻合从洞山县和燕南县各县间的距离所需的时间,因此我判断,这股抗日军就是一股滞留在大云山的军人在瞎找自己的部队。”

驴田大佐听封人美子这一,又看了看地图,立即点头称是,:“封人中佐真不愧是帝国奇才,这一使我茅塞顿开了。”封人美子露出点得意的笑容,:“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股抗日军应该是黄尚武团的猛虎连,连长叫段民生,他们在担任掩护任务后找不到部队而被落下了。”驴田大佐:“既是一个猛虎连,那它怎能够在三天内横跨五县杀了我三百多皇军呢?”封人美子:“这个猛虎连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连,他是黄尚武团里的特别连,士兵大都是从原**的红军中精选的特种兵,个个英勇善战,武功超群,连长段民生,不但武功高强,更是智慧过人诡计多端是个将才,还在我国留过学,还在美国西点军校当过武术教官,近几年多次追杀过我们特务队。”驴田大佐:“既如此,那我就派一个大队去围剿他。”

封人美子:“只怕是一个大队也不管用。”驴田大佐:“那就派两个大队去。”封人美子:“派两个大队去也无济于事,这个连而精,钻山涉水快如平地,大云山八百里纵深,它要逃走易于反掌,它若藏蔽不出来你找都找不到它,两个大队又有什么用呢?”驴田大佐:“那我们就没有办法剿灭它了,让它一天一天地杀我们的人了。”封人美子:“办法是有,那就是以精对精,以对,以快对快,以狡猾对狡猾,只有派皇军的皇牌特战队去才能剿灭它。”驴田大佐:“皇牌特战队是东川正匈将军的宝贝,那必须得将军下命令啊。”封人美子:“这个你请示将军,不难。”驴田大佐沉吟了一下,:“皇牌特战队对大云山也不熟悉啊?”封人美子:“这个容易,我的人对大云山熟悉,我派几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抗日武功团】最新更新章节〖第51章 猛虎连如猛虎〗地址https://wap.xbqg9.net/1/123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