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第156章:(2/3)
愈长,功力愈深,倒像是三十多岁的壮年一般,而长泰帝也颇得吐纳之术的好处,除了卫若兰,他不相信别人的守卫,因此仍让卫若兰掌管京营和龙禁尉。
&am;nbs;&am;nbs;卫家三子随父习武,随母读书,个个文武全才,不曾沾染纨绔子弟的习气,不过他们没有一个从武,全部都是从科举出身,并没有因为长子可袭爵而懈怠。
&am;nbs;&am;nbs;他们继承了黛玉的绝顶聪明,年纪轻轻就成就了“一门三进士,一状元两探花”的传奇。
&am;nbs;&am;nbs;最让京城各个高门大户对三兄弟趋之若鹜的是卫家立下了一条家规:“凡卫家之子,终生不得纳妾,子嗣有无全凭天命。”
&am;nbs;&am;nbs;卫若兰和林黛玉夫妻情深,不知道多少闺阁女儿心生羡慕,哪个不像嫁得一心人,白头到老不分离?因此,顾不得矜持,许多人家都想和卫家结亲,纷纷请官媒登门说亲,结果雀屏中选的都不是高门大户,一个是温婉清秀的翰林之女,一个是英气勃勃的将军之女,一个是自己的同窗之妹,好像都没有过人之处,但是独得丈夫的爱重。
&am;nbs;&am;nbs;卫若兰和林黛玉并没有严格按照当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矩来替儿子挑选亲事,处处约束他们,都是他们自己有中意的人选,然后自己夫妻考察过各方面后,出面请媒人登门,自然,那又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一段故事了。
&am;nbs;&am;nbs;完成儿子的终身大事,卫若兰六十岁时又尚书请辞,长泰帝仍未同意。
&am;nbs;&am;nbs;直到卫若兰六十五岁时妙真师父含笑羽化,作为人子,须得丁忧三年,他才得以携黛玉离开京城,扶灵回到烟雨如画山水如墨的江南。
&am;nbs;&am;nbs;三年后,卫若兰没有起复,而是上折子将爵位传给官居三品的习明泽,长泰帝近几年也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倒是没有为难卫若兰,朝堂大事都交给十八皇子主持。虽无储君之名,确有储君之实,满朝文武心里明白十八皇子大概就是密诏上的储君,因为长泰帝九十高寿,活着的儿子就只有圈禁中的大皇子和三十岁的十八皇子,皇孙都没了好几个。
&am;nbs;&am;nbs;皇后比长泰帝大几岁,可能是无欲无求的原因,倒比长泰帝显得更年轻些,这对帝后相濡以沫七十余年,世间大约也只有卫若兰和黛玉这对夫妇可比了。
&am;nbs;&am;nbs;不知是不是因为绛珠仙子下凡的缘故,黛玉虽然年过古稀,但是头发乌黑浓密,皮肤光洁白皙,眉眼清丽如昔,她日子过得舒心自在,好像从三十岁开始,岁月就不在她身上留下痕迹了,而卫若兰则因内功高深,一如壮年,两人和儿子儿媳同堂,竟显得比他们还年轻一些,最难得是他们一生恩爱如初,一时被传为佳话,人人都说他们是神仙眷属。
&am;nbs;&am;nbs;数年后,偶然游到扬州地界,只觉得恍如隔世,卫若兰忍不住说起往事,道:“那年我听说你在寺庙里替岳父大人祈福,我猛然想起书中你的命运,实在是太过悲惨,叫人愤愤不平,于是就贸贸然地登门将书稿交给了岳父大人,才有你我的姻缘。”
&am;nbs;&am;nbs;黛玉的眼睛一如少女时的明净,嫣然一笑间,仙姿依旧,语气里带着满满的感动,“我很庆幸,庆幸你得到奇书时身在江南,并且起了恻隐之心。如果没有那时你的鲁莽之举,我想,我大概就会和书中所言一样,小小年纪香消玉殒,不会有现在的儿孙满堂。”
&am;nbs;&am;nbs;明泽三兄弟很争气,总共给黛玉生了十二个孙子,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孙女。
&am;nbs;&am;nbs;其中明泽的小儿子从生下来就体弱多病,不知道请了多少名医,用了多少药材,始终不见好转,还是白发苍苍的妙玉说这孩子改姓外姓,过继给别人家才能养活。
&am;nbs;&am;nbs;卫若兰和黛玉起先不相信这种说辞,可是孩子气息越来越弱,许多太医都让准备后事。不得已,卫若兰想到了林家,林家除了黛玉以外,并没有后嗣,而且过继给林家,依旧由自己儿子抚养,林家也能有后,于是和明泽商量后,又打点了一下林家剩余的堂族,过继给林如海为嗣曾孙,取名林阳,谁知竟真的好了,活蹦乱跳一如常人,读书习武全然无碍。
&am;nbs;&am;nbs;卫若兰和黛玉如今出来游玩,就带着这位十六岁的林姓小孙子。
&am;nbs;&am;nbs;林阳十分淘气,卫若兰和黛玉携手站在林家祖宅后院水池边看荷花,他从水里冒出头,顶着一张大大的荷叶,笑嘻嘻地道:“奶奶,看我!”
&am;nbs;&am;nbs;黛玉指着他大笑,道:“阳儿,看你这是什么样子,满身都是污泥。”
&am;nbs;&am;nbs;水池既养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红楼之黛玉为妻】最新更新章节〖156.第156章:〗地址https://wap.xbqg9.net/0/516/156.html